慢遊穿越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盡收古厝建築之美

在地文化
時光交錯晃恍,停在「山后18間」這古聚落,在這裏,光陰似乎暫停了下來,我與光緒年間的王姓族人,在古私塾、燕尾、瓦花牆、人丁牆、筒瓦及朵朵雲白的藍天下,輝映交錯著的畫面。在明月自海面緩緩昇起時那一刻,滿庭光芒的「海珠堂」裏,前古人、後來者,天涯共此時,古今同享海上明月......
- John Doe

這裏,充滿詩意與時間的流動感,彷彿帶領我們走進了金門「山后18間」的古老聚落,在這裡,時間仿佛緩緩停滯,過去與現在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靜謐氛圍。
在這片燕尾脊與瓦花牆的傳統建築中,古私塾裡傳來的書聲似乎仍在耳邊迴盪,彷彿可以看見光緒年間王姓族人與後世遊客共同穿梭於這些古老的巷弄間。朵朵白雲在湛藍的天空中漂浮,與燕尾翹角的屋頂交相輝映,仿佛天地間的對話。

當明月自海面升起,銀白的光芒灑滿整個「海珠堂」時,庭院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連結。古今的界限在這一刻模糊不清,無論是前來的遊客還是過去的祖先,都在這片寧靜的光輝中共享同一輪明月。天涯共此時,似乎訴說著一種永恆不變的情感聯繫,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片古老的土地和海上明月都在靜靜見證著人類的生活與故事。

這種時光交錯的場景讓人不禁感嘆,歷史與當下在這裡相遇,成為一幅不可言喻的美景,你的描述引發了無限的想像與共鳴。

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即山后村,也是當地習稱的“十八間”,為18棟閩南古厝組成的聚落,乃清光緒2年(1876年)旅日僑領王氏~王國珍及王敬祥敬祥父子,建造給族人居住的華屋,包括16棟二落大厝、一棟三落大厝及1棟王氏宗祠,當時特聘唐山師傅施工建造,歷時25年完工,建材來源遠至山西;至今古厝仍大致維持舊貌,為金門傳統民居的代表。其中還規劃禮儀,喜慶、武館等主題館,展出先民文物,幫助遊客深入金門歷史。

瓦花牆與燕尾

海盗猖獗,建築多以安全防禦做最大的考量,瓦花牆設計亦然。因保存完整,目前已成古裝劇或民國戲取景的場景之一⋯⋯
「瓦花牆」是傳統閩南建築中的一種獨特牆面裝飾,通常用來點綴住宅外牆,具有文化和美學價值。瓦花牆的名稱源自於其使用破碎或完整的瓦片排列而成的裝飾,這些瓦片透過精心設計,排列成各種幾何圖案、花卉圖案或吉祥符號,象徵著美好祝福和吉祥寓意。

這種裝飾手法除了美化建築,還具備一定的實用功能。瓦片本身可以增強牆面的防水性和耐用性,並且有助於保持牆體的通風透氣。在金門、福建等地,瓦花牆是歷史建築的標誌性元素之一,尤其是在傳統民居中常見,象徵著居民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傳承。

在這些古老的瓦花牆前,歷史仿佛被細細雕琢,歲月的痕跡與這些繁複的瓦片圖案交織在一起,訴說著一個個家族的故事與生活的點滴。瓦花牆不僅是一種建築技藝的體現,更是一種傳承與記憶的載體。

瓦花牆

More Information

網址: http://tour.kinmen.gov.tw/chinese/山后民俗文化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